Tu Viện Quảng Đức105 Lynch Rd, Fawkner, Vic 3060. Australia. Tel: 9357 3544. quangduc@quangduc.com* Viện Chủ: HT Tâm Phương, Trụ Trì: TT Nguyên Tạng   

Phụ Lục

15/04/201318:13(Xem: 10223)
Phụ Lục

TRUNG LUẬN

(Madhyamaka Sastra)
Tác giả: Nagaruna
Dịch và chú giải:
HT Thích Thiện Siêu

---o0o---

Phụ lục


No. 1564 [cf. Nos. 1565-1567]

卷第一

(十六偈)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
以無自性故 他性亦復無

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
四緣生諸法 更無第五緣

果為從緣生為從非緣生
是緣為有果 是緣為無果

因是法生果是法名為緣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緣

果先於緣中有無俱不可
先無為誰緣 先有何用緣

若果非有生亦復非無生
亦非有無生 何得言有緣

果若未生時則不應有滅
滅法何能緣 故無次第緣

如諸佛所說真實微妙法
於此無緣法 云何有緣緣

諸法無自性故無有有相
說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

略廣因緣中求果不可得
因緣中若無 云何從緣出

若謂緣無果而從緣中出
是果何不從 非緣中而出

若果從緣生是緣無自性
從無自性生 何得從緣生
果不從緣生 不從非緣生
以果無有故 緣非緣亦無

中論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 去時亦無去

動處則有去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是故去時去

云何於去時而當有去法
若離於去法 去時不可得

若言去時去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時 去時獨去故

若去時有去則有二種去
一謂為去時 二謂去時去

若有二去法 則有二去者
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若離於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無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去者則不去 不去者不去
離去不去者 無第三去者

若言去者去云何有此義
若離於去法 去者不可得

若去者有去 則有二種去
一謂去者去 二謂去法去

若謂去者去是人則有咎
離去有去者 說去者有去

已去中無發未去中無發
去時中無發 何處當有發

未發無去時亦無有已去
是二應有發 未去何有發
無去無未去亦復無去時
一切無有發 何故而分別

去者則不住不去者不住
離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

去者若當住 云何有此義
若當離於去 去者不可得

去未去無住去時亦無住
所有行止法皆同於去義

去法即去者 是事則不然
去法異去者 是事亦不然

若謂於去法即為是去者
作者及作業是事則為一
若謂於去法 有異於去者
離去者有去 離去有去者

去去者是二若一異法成
二門俱不成 云何當有成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
先無有去法 故無去者去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異去
於一去者中 不得二去故

決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
不決定去者亦不用三去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 所去處皆無

[]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塵

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 云何見餘物

火喻則不能成於眼見法
去未去去時已總答是事

見若未見時則不名為見
而言見能見是事則不然

見不能有見 非見亦不見
若已破於見則為破見者

離見不離見見者不可得
以無見者故何有見可見

見可見無故識等四法無
四取等諸緣 云何當得有

耳鼻舌身意聲及聞者等
當知如是義 皆同於上說

[]觀五陰品第四(九偈)

若離於色因色則不可得
若當離於色 色因不可得

離色因有色是色則無因
無因而有法 是事則不然

若離色有因則是無果因
若言無果因 則無有是處

若已有色者則不用色因
若無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

無因而有色是事終不然
是故有智者 不應分別色

若果似於因是事則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

受陰及想陰行陰識陰等
其餘一切法 皆同於色陰

若人有問者離空而欲答
是則不成答俱同於彼疑

若人有難問離空說其過
是不成難問 俱同於彼疑

中論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空相未有時則無虛空法
若先有虛空 即為是無相

是無相之法一切處無有
於無相法中 相則無所相

有相無相中相則無所住
離有相無相 餘處亦不住

相法無有故可相法亦無
可相法無故 相法亦復無

是故今無相亦無有可相
離相可相已 更亦無有物

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
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

是故知虛空非有亦非無
非相非可相 餘五同虛空

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相
是則不能見 滅見安隱法

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若離於染法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應生於染法
若無有染者 云何當有染
若有若無染 染者亦如是

染者及染法 俱成則不然
染者染法俱 則無有相待

染者染法一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異 異法云何合

若一有合者離伴應有合
若異有合者 離伴亦應合

若異而有合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異 然後說合相

若染及染者先各成異相
既已成異相 云何而言合

異相無有成是故汝欲合
合相竟無成而復說異相

異相不成故合相則不成
於何異相中 而欲說合相

如是染染者非合不合成
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

卷第二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若生是有為則應有三相
若生是無為 何名有為相

三相若聚散不能有所相
云何於一處 一時有三相

若謂生住滅更有有為相
是即為無窮 無即非有為

生生之所生 生於彼本生
本生之所生 還生於生生

若謂是生生能生於本生
生生從本生 何能生本生

若謂是本生能生於生生
本生從彼生 何能生生生

若生生生時能生於本生
生生尚未有 何能生本生

若本生生時能生於生生
本生尚未有 何能生生生

如燈能自照亦能照於彼
生法亦如是 自生亦生彼

燈中自無闇住處亦無闇
破闇乃名照 無闇則無照

云何燈生時而能破於闇
此燈初生時不能及於闇

燈若未及闇而能破闇者
燈在於此間 則破一切闇

若燈能自照亦能照於彼
闇亦應自闇 亦能闇於彼

此生若未生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生已何用生

生非生已生亦非未生生
生時亦不生 去來中已答

若謂生時生是事已不成
云何眾緣合 爾時而得生

若法眾緣生即是寂滅性
是故生生時 是二俱寂滅

若有未生法說言有生者
此法先已有 更復何用生

若言生時生是能有所生
何得更有生而能生是生

若謂更有生生生則無窮
離生生有生 法皆能自生

有法不應生無亦不應生
有無亦不生 此義先已說

若諸法滅時是時不應生
法若不滅者 終無有是事

不住法不住住法亦不住
住時亦不住無生云何住

若諸法滅時 是則不應住
法若不滅者終無有是事

所有一切法皆是老死相
終不見有法 離老死有住

住不自相住亦不異相住
如生不自生 亦不異相生

法已滅不滅未滅亦不滅
滅時亦不滅 無生何有滅

法若有住者 是則不應滅
法若不住者 是亦不應滅

是法於是時不於是時滅
是法於異時 不於異時滅

如一切諸法生相不可得
以無生相故即亦無滅相

若法是有者是即無有滅
不應於一法 而有有無相

若法是無者是即無有滅
譬如第二頭 無故不可斷

法不自相滅他相亦不滅
如自相不生 他相亦不生

生住滅不成故無有有為
有為法無故 何得有無為

如幻亦如夢如乾闥婆城
所說生住滅 其相亦如是

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決定有作者不作決定業
決定無作者 不作無定業

決定業無作 是業無作者
定作者無作 作者亦無業

若定有作者亦定有作業
作者及作業 即墮於無因

若墮於無因則無因無果
無作無作者 無所用作法
若無作等法 則無有罪福
罪福等無故 罪福報亦無
若無罪福報 亦無有涅槃
諸可有所作 皆空無有果

作者定不定不能作二業
有無相違故一處則無二

有不能作無無不能作有
若有作作者 其過如先說

作者不作定亦不作不定
及定不定業 其過如先說

作者定不定亦定亦不定
不能作於業 其過如先說

因業有作者 因作者有業
成業義如是 更無有餘事

如破作作者 受受者亦爾
及一切諸法 亦應如是破

中論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眼耳等諸根苦樂等諸法
誰有如是事 是則名本住
若無有本住 誰有眼等法
以是故當知 先已有本住

若離眼等根 及苦樂等法
先有本住者 以何而可知

若離眼耳等而有本住者
亦應離本住 而有眼耳等

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
離法何有人 離人何有法

一切眼等根實無有本住
眼耳等諸根 異相而分別

若眼等諸根無有本住者
眼等一一根 云何能知塵

見者即聞者聞者即受者
如是等諸根則應有本住

若見聞各異受者亦各異
見時亦應聞 如是則神多

眼耳等諸根 苦樂等諸法
所從生諸大 彼大亦無神

若眼耳等根苦樂等諸法
無有本住者 眼等亦應無

眼等無本住 今後亦復無
以三世無故 無有無分別

[] 中論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若燃是可燃 作作者則一
若燃異可燃 離可燃有燃

如是常應燃 不因可燃生
則無燃火功 亦名無作火

燃不待可燃 則不從緣生
火若常燃者 人功則應空

若汝謂燃時名為可燃者
爾時但有薪 何物燃可燃

若異則不至不至則不燒
不燒則不滅 不滅則常住

燃與可燃異而能至可燃
如此至彼人 彼人至此人

若謂燃可燃二俱相離者
如是燃則能 至於彼可燃

若因可燃燃 因燃有可燃
先定有何法 而有燃可燃

若因可燃燃則燃成復成
是為可燃中 則為無有燃

若法因待成 是法還成待
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

若法有待成未成云何待
若成已有待 成已何用待

因可燃無燃不因亦無燃
因燃無可燃 不因無可燃

燃不餘處來燃處亦無燃
可燃亦如是 餘如去來說

可燃即非然離可燃無燃
燃無有可燃 燃中無可燃
可燃中無燃

以燃可燃法說受受者法
及以說瓶衣 一切等諸法

若人說有我諸法各異相
當知如是人 不得佛法味

[] 中論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 亦復無有終

若無有始終中當云何有
是故於此中 先後共亦無

若使先有生後有老死者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若先有老死 而後有生者
是則為無因 不生有老死

生及於老死不得一時共
生時則有死 是二俱無因

若使初後共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戲論 謂有生老死

諸所有因果相及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一切法
非但於生死 本際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本際皆亦無

[] 中論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自作及他作 共作無因作
如是說諸苦 於果則不然

苦若自作者 則不從緣生
因有此陰故 而有彼陰生

若謂此五陰異彼五陰者
如是則應言 從他而作苦

若人自作苦離苦何有人
而謂於彼人 而能自作苦

若苦他人作而與此人者
若當離於苦 何有此人受

苦若彼人作持與此人者
離苦何有人 而能授於此

自作若不成云何彼作苦
若彼人作苦 即亦名自作

苦不名自作法不自作法
彼無有自體 何有彼作苦

若此彼苦成應有共作苦
此彼尚無作 何況無因作

非但說於苦四種義不成
一切外萬物 四義亦不成

[] 中論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如佛經所說 虛誑妄取相
諸行妄取故 是名為虛誑

虛誑妄取者是中何所取
佛說如是事 欲以示空義

諸法有異故知皆是無性
無性法亦無 一切法空故

諸法若無性 云何說嬰兒
乃至於老年 而有種種異

若諸法有性云何而得異
若諸法無性 云何而有異

是法則無異異法亦無異
如壯不作老 老亦不作壯

若是法即異乳應即是酪
離乳有何法 而能作於酪

若有不空法 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 何得有空法

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
若復見有空 諸佛所不化

中論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見可見見者是三各異方
如是三法異 終無有合時

染與於可染染者亦復然
餘入餘煩惱皆亦復如是

異法當有合見等無有異
異相不成故 見等云何合

非但見等法異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無異相

異因異有異異離異無異
若法從因出 是法不異因

若離從異異應餘異有異
離從異無異 是故無有異

異中無異相不異中亦無
無有異相故 則無此彼異

是法不自合異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時合法亦皆無

中論卷第三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眾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
性從眾緣出 即名為作法

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
性名為無作 不待異法成

法若無自性云何有他性
自性於他性 亦名為他性

離自性他性何得更有法
若有自他性 諸法則得成

有若不成者 無云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 有壞名為無

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 佛法真實義

佛能滅有無如化迦旃延
經中之所說 離有亦離無

若法實有性後則不應異
性若有異相 是事終不然

若法實有性云何而可異
若法實無性 云何而可異

定有則著常 定無則著斷
是故有智者 不應著有無

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
先有而今無 是則為斷滅

中論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諸行往來者 常不應往來
無常亦不應 眾生亦復然

若眾生往來 陰界諸入中
五種求盡無 誰有往來者

若從身至身 往來即無身
若其無有身 則無有往來

諸行若滅者是事終不然
眾生若滅者 是事亦不然

諸行生滅相不縛亦不解
眾生如先說不縛亦不解

若身名為縛有身則不縛
無身亦不縛 於何而有縛

若可縛先縛則應縛可縛
而先實無縛 餘如去來答

縛者無有解無縛亦無解
縛時有解者 縛解則一時

若不受諸法我當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還為受所縛

不離於生死而別有涅槃
實相義如是 云何有分別

中論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人能降伏心 利益於眾生
是名為慈善 二世果報種

大聖說二業 思與從思生
是業別相中 種種分別說

佛所說思者所謂意業是
所從思生者 即是身口業

身業及口業 作與無作業
如是四事中 亦善亦不善
從用生福德 罪生亦如是
及思為七法能了諸業相

業住至受報是業即為常
若滅即無業云何生果報

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 離種無相續
從種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種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如是從初心 心法相續生
從是而有果 離心無相續
從心有相續 從相續有果
先業後有果 不斷亦不常

能成福德者 是十白業道
二世五欲樂 即是白業報

若如汝分別 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 於義則不然

今當復更說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 賢聖所稱歎

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
此性則無記分別有四種
見諦所不斷 但思惟所斷
以是不失法 諸業有果報
若見諦所斷 而業至相似
則得破業等 如是之過咎
一切諸行業 相似不相似
一界初受身 爾時報獨生
如是二種業 現世受果報
或言受報已而業猶故在
若度果已滅 若死已而滅
於是中分別有漏及無漏

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
業果報不失 是名佛所說

諸業本不生 以無定性故
諸業亦不滅 以其不生故
若業有性者 是則名為常
不作亦名業 常則不可作
若有不作業 不作而有罪
不斷於梵行 而有不淨過
是則破一切 世間語言法
作罪及作福 亦無有差別
若言業決定 而自有性者
受於果報已 而應更復受
若諸世間業 從於煩惱生
是煩惱非實 業當何有實

諸煩惱及業是說身因緣
煩惱諸業空 何況於諸身

無明之所蔽愛結之所縛
而於本作者 不即亦不異

業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
是故則無有 能起於業者
無業無作者 何有業生果
若其無有果 何有受果者

如世尊神通所作變化人
如是變化人 復變作化人
如初變化人是名為作者
變化人所作 是則名為業
諸煩惱及業 作者及果報
皆如幻與夢 如炎亦如嚮

中論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
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
若無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滅我我所故 名得無我智
得無我智者 是則名實觀
得無我智者 是人為希有
內外我我所 盡滅無有故
諸受即為滅 受滅則身滅
業煩惱滅故 名之為解脫
業煩惱非實 入空戲論滅
諸佛或說我 或說於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諸法實相者 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 寂滅如涅槃
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
自知不隨他 寂滅無戲論
無異無分別 是則名實相
若法從緣生 不即不異因
是故名實相不斷亦不常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是名諸世尊 教化甘露味
若佛不出世 佛法已滅盡
諸辟支佛智 從於遠離生

中論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若因過去時有未來現在
未來及現在 應在過去時

若過去時中無未來現在
未來現在時 云何因過去

不因過去時則無未來時
亦無現在時 是故無二時

以如是義故則知餘二時
上中下一異 是等法皆無

時住不可得時去亦叵得
時若不可得云何說時相
因物故有時 離物何有時
物尚無所有 何況當有時

中論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若眾緣和合而有果生者
和合中已有 何須和合生

若眾緣和合是中無果者
云何從眾緣 和合而果生

若眾緣和合是中有果者
和合中應有而實不可得

若眾緣和合是中無果者
是則眾因緣 與非因緣同

若因與果因作因已而滅
是因有二體 一與一則滅

若因不與果作因已而滅
因滅而果生 是果則無因

若眾緣合時而有果生者
生者及可生 則為一時俱

若先有果生而後眾緣合
此即離因緣 名為無因果

若因變為果因即至於果
是則前生因 生已而復生

云何因滅失 而能生於果
又若因在果 云何因生果

若因遍有果更生何等果
因見不見果 是二俱不生

若言過去因而於過去果
未來現在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未來因而於未來果
現在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若言現在因 而於現在果
未來過去果 是則終不合

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若有和合者 因何能生果

若因空無果因何能生果
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

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滅
以果不空故 不生亦不滅
果空故不生 果空故不滅
以果是空故 不生亦不滅

因果是一者是事終不然
因果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 生及所生一
若因果是異因則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 因為何所生
若果定無性 因為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 則無有因相
若無有因相 誰能有是果
若從眾因緣 而有和合生
和合自不生 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從 緣合不合生
若無有果者 何處有合法

中論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離成及共成是中無有壞
離壞及共壞 是中亦無成

若離於成者云何而有壞
如離生有死 是事則不然
成壞共有者 云何有成壞
如世間生死 一時俱不然
若離於壞者 云何當有成
無常未曾有 不在諸法時

成壞共無成離亦無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當有成

盡則無有成 不盡亦無成
盡則無有壞 不盡亦不壞

若離於成壞是亦無有法
若當離於法 亦無有成壞

若法性空者誰當有成壞
若性不空者 亦無有成壞

成壞若一者是事則不然
成壞若異者 是事亦不然

若謂以眼見而有生滅者
則為是癡妄 而見有生滅

從法不生法亦不生非法
從非法不生 法及於非法

法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從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若有所受法即墮於斷常
當知所受法 為常為無常

所有受法者不墮於斷常
因果相續故 不斷亦不常

若因果生滅 相續而不斷
滅更不生故因即為斷滅

法住於自性不應有有無
涅槃滅相續 則墮於斷滅

若初有滅者則無有後有
初有若不滅 亦無有後有

若初有滅時而後有生者
滅時是一有 生時是一有

若言於生滅而謂一時者
則於此陰死 即於此陰生

三世中求有相續不可得
若三世中無 何有有相續

卷第四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非陰不離陰此彼不相在
如來不有陰 何處有如來

陰合有如來 則無有自性
若無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法若因他生是即為非我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來

若無有自性云何有他性
離自性他性 何名為如來

若不因五陰先有如來者
以今受陰故 則說為如來
今實不受陰 更無如來法
若以不受無 今當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無有無受法 而名為如來
若於一異中 如來不可得
五種求亦無 云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陰 不從自性有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以如是義故受空受者空
云何當以空 而說空如來

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 但以假名說

寂滅相中無常無常等四
寂滅相中無 邊無邊等四

邪見深厚者 則說無如來
如來寂滅相 分別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
如來滅度後 分別於有無

如來過戲論而人生戲論
戲論破慧眼 是皆不見佛

如來所有性 即是世間性
如來無有性 世間亦無性

中論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從憶想分別生於貪恚癡
淨不淨顛倒 皆從眾緣生

若因淨不淨顛倒生三毒
三毒即無性 故煩惱無實

我法有以無是事終不成
無我諸煩惱 有無亦不成

誰有此煩惱 是即為不成
若離是而有 煩惱則無屬

如身見五種求之不可得
煩惱於垢心 五求亦不得

淨不淨顛倒 是則無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諸煩惱

色聲香味觸 及法為六種
如是之六種 是三毒根本

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
皆空如炎夢 如乾闥婆城
如是六種中 何有淨不淨
猶如幻化人 亦如鏡中像

不因於淨相則無有不淨
因淨有不淨 是故無不淨

不因於不淨則亦無有淨
因不淨有淨 是故無有淨

若無有淨者何由而有貪
若無有不淨 何由而有恚

於無常著常是則名顛倒
空中無有常 何處有常倒

若於無常中著無常非倒
空中無無常 何有非顛倒

可著著者著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滅相 云何而有著

若無有著法言邪是顛倒
言正不顛倒 誰有如是事

有倒不生倒無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生
若於顛倒時 亦不生顛倒
汝可自觀察誰生於顛倒

諸顛倒不生云何有此義
無有顛倒故 何有顛倒者

若常我樂淨而是實有者
是常我樂淨 則非是顛倒

若常我樂淨而實無有者
無常苦不淨 是則亦應無

如是顛倒滅 無明則亦滅
以無明滅故 諸行等亦滅

若煩惱性實而有所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其性

若煩惱虛妄無性無屬者
云何當可斷 誰能斷無性

中論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空法壞因果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呪術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汝謂我著空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汝今自有過而以迴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若汝見諸法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苦不從緣生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若苦有定性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苦若有定性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若無有苦諦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若無有四果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聖諦故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汝說則不因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雖復勤精進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若諸法不空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若破於空義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有決定性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

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 而稱為涅槃

無得亦無至 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 是說名涅槃

涅槃不名有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 離於老死相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為
終無有一法 而是無為者

若涅槃是有云何名無受
無有不從受 而名為有法

有尚非涅槃何況於無耶
涅槃無有有 何處當有無

若無是涅槃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 而名為無法

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 是名為涅槃

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無

若謂於有無合為涅槃者
有無即解脫 是事則不然

若謂於有無 合為涅槃者
涅槃非無受 是二從受生

有無共合成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無為 有無是有為

有無二事共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處 如明暗不俱

若非有非無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無 以何而分別

分別非有無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 非有非無成

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如來現在時 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 非有及非無

涅槃與世間 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 亦無少分別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 無毫釐差別

滅後有無等 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 未來過去世

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 非有非無邊
何者為一異 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諸法不可得 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 佛亦無所說

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眾生癡所覆為後起三行
以起是行故 隨行墮六趣
以諸行因緣 識受六道身
以有識著故 增長於名色
名色增長故 因而生六入
情塵識和合 而生於六觸
因於六觸故 即生於三受
以因三受故而生於渴愛
因愛有四取 因取故有有
若取者不取 則解脫無有
從有而有生從生有老死
從老死故有 憂悲諸苦惱
如是等諸事 皆從生而有
但以是因緣 而集大苦陰
是謂為生死諸行之根本
無明者所造 智者所不為
以是事滅故 是事則不生
但是苦陰聚 如是而正滅

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我於過去世為有為是無
世間常等見 皆依過去世
我於未來世 為作為不作
有邊等諸見 皆依未來世

過去世有我是事不可得
過去世中我 不作今世我
若謂我即是 而身有異相
若當離於身 何處別有我
離有無身我是事為已成
若謂身即我 若都無有我
但身不為我 身相生滅故
云何當以受 而作於受者
若離身有我 是事則不然
無受而有我 而實不可得
今我不離受 亦不即是受
非無受非無 此即決定義

過去我不作是事則不然
過去世中我 異今亦不然
若謂有異者 離彼應有今
我住過去世 而今我自生
如是則斷滅 失於業果報
彼作而此受 有如是等過
先無而今有 此中亦有過
我則是作法 亦為是無因

如過去世中有我無我見
若共若不共 是事皆不然

我於未來世為作為不作
如是之見者 皆同過去世

若天即是人則墮於常邊
天則為無生 常法不生故

若天異於人是即為無常
若天異人者 是則無相續

若半天半人則墮於二邊
常及於無常 是事則不然

若常及無常是二俱成者
如是則應成 非常非無常

法若定有來 及定有去者
生死則無始 而實無此事

今若無有常云何有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若世間有邊云何有後世
若世間無邊 云何有後世

五陰常相續猶如燈火炎
以是故世間 不應邊無邊

若先五陰壞不因是五陰
更生後五陰 世間則有邊
若先陰不壞 亦不因是陰
而生後五陰 世間則無邊

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
如是則生死 非有邊無邊

若世半有邊世間半無邊
是則亦有邊 亦無邊不然

彼受五陰者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則不然
受亦復如是 云何一分破
一分而不破 是事亦不然

若亦有無邊是二得成者
非有非無邊 是則亦應成

---o0o---

Trình bày : Nhị Tường

Gửi ý kiến của bạn
Tắt
Telex
VNI
Tên của bạn
Email của bạn
facebook youtube google-plus linkedin twitter blog
Nguyện đem công đức này, trang nghiêm Phật Tịnh Độ, trên đền bốn ơn nặng, dưới cứu khổ ba đường,
nếu có người thấy nghe, đều phát lòng Bồ Đề, hết một báo thân này, sinh qua cõi Cực Lạc.

May the Merit and virtue,accrued from this work, adorn the Buddhas pureland,
Repay the four great kindnesses above, andrelieve the suffering of those on the three paths below,
may those who see or hear of these efforts generates Bodhi Mind, spend their lives devoted to the Buddha Dharma,
th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Quang Duc Buddhist Welfare Association of Victoria
Tu Viện Quảng Đức | Quang Duc Monastery
Senior Venerable Thich Tam Phuong | Senior Venerable Thich Nguyen Tang
Address: Quang Duc Monastery, 105 Lynch Road, Fawkner, Vic.3060 Australia
Tel: 61.03.9357 3544 ; Fax: 61.03.9357 3600
Website: http://www.quangduc.com ; http://www.tuvienquangduc.com.au (old)
Xin gửi Xin gửi bài mới và ý kiến đóng góp đến Ban Biên Tập qua địa chỉ:
quangduc@quangduc.com , tvquangduc@bigpond.com
KHÁCH VIẾNG THĂM
110,220,567